在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个投票,统计粉丝爱看的内容。呼声最高的是「提升效率」相关的内容,那我今天就谈谈我的效率观。

预警:可能和读者们想的很不一样!

效率是什么?

先明确一下「效率」的定义。效率,其实一般说的是工作效率。离开工作其实没有什么效率好谈。

「高效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

生活中没什么需要高效率的事。就不说做家务了,再争分夺秒的技巧也持续不了,顶多是简化流程。

那么一些自我提升领域的事呢。比如你要看书,那你享受着去读就好了嘛!追求高效率看书,往往长久不了,除非你以此为生,把看书转化成一项受益。如果是这样,那读书就变成了工作。

以增长智慧或悦己为目的读书,重点在于读的过程,在于得到的知识。知识的增长是不像看视频,可以开倍速,人要理解知识,就像人的成长需要阅历与领悟一样,中间是跳不过的。它高效不了。

最高效的学习,其实是领悟,而不是快速翻书。

看书是能用速读技巧,不错。

上网课也可以视频开倍速。

前提是这个速度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什么能力呢?理解能力。

话题跑远了,说回来。总之我很少见到有人说「我想要看书更有效率一点」、「我想要上网课更有效率一点」。

因为这些事没有做不完就「完蛋了」的严重后果。

大家追求效率,一般是那些做不完会很糟糕的事。

我觉得这里需要区分开。

我的观点是:生活中不需要追求效率。生活中追求效率只会影响你的生活体验,影响幸福感。

办公室已经够卷了,下班后还卷自己?算了吧,放过自己,好吧?

咱要自我提升,就一步步走,别拿着小皮鞭对着自己掐秒表了。

生活中需要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增强幸福感。

这是我的观点。

接下来说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我在工作上没有遇到过效率问题,从来都是极少数效率高的那类。所以,就没有什么「提高」好跟大家谈,好跟大家分享。

我做事情快,也不过就是动脑速度比较快。因为我是个程序员嘛,除了沟通需求和对接接口,很少需要和外部对接,所以自己做得快,效率就高。

希望大家不要觉得我凡尔赛。我只是工种比较特殊。沉下心来写代码,哪有什么影响效率的事情?自己就能决定自己的工作进度和状态,没有外界的影响,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如果你是做那种对接很多的工作,然后一天之中要不停切换工作状态。比如一会儿要开会对接客户,一会儿又要写方案,一会儿又要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又要贴发票、打印资料……这样不同的工作内容来回切,人手忙脚乱太正常了。

我自己作为团队管理的那段时间,既要对接需求,出去开会,又要内部沟通,又要写代码,还要向上汇报,一样是觉得整个人效率很低下。这种情况,没有解决方法,协调一下工作内容比较有用。

如果你的工作无法调整,只能这么来回切换,试试GTD吧,那个比较专业。

如果你的工作没有那么忙乱,但是却好像效率不高,项目延期也不知道状况出在哪里……

那我倒是可以说一下我的工作方法,很简单,又确实很有用。

我的高效工作法

这个方法总结一下,就是3个重点:

  • 大致的计划
  • 专注工作
  • 守住底线

大致的计划

我曾经在PM工作法 中说过我的项目计划方法。

大致的计划,指的是我并不会把任务很详细地分配到某天。比如几月几日做A任务,这样详细的计划我是不会做的。

拿到任务之后,拆解为自己能处理的最大单元,这个在项目管理的专业术语中,叫「工作包」。

比如项目开发中,常常以一个需求模块为一个工作包。

如果其中某个算法、程序有比较大的工作量和思考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难度」),则会当做单独的工作包来处理。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写一个“猜你喜欢”的推荐算法,算法的规则有单独的要求,这种非常规运算和操作的程序。

任务大致拆解过后,解下来预估每个单元所需的工作时间,所有预估时间加一起,就是这个项目的预估工时。

估计每个单元所需的工作时间时,也是以半天为一个时间粒度。我不会说这个工作单元需要x小时,如果有时间消耗比较小的工作包,我会和别的工作包捆绑起来计算时间。

这时我就得到了一个集合,类似于:A工作包半天,B工作包1天,C工作包1.5天……

接下来从一个工作包开始,至于从哪个工作包开始,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先来。比如哪个模块要先用,哪几个模块之间有先后的依赖关系。这些因素都是选择要「下手」的工作包时要考虑的。

专注工作

接下来就是开始「做」的阶段。执行阶段如果说有什么高效的方法,那就是:专注

有一个词流行很久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心流」。心流指的不是什么方法,而是一种专注工作(确切的说是做任何事)时那种心无旁骛的状态,最明显的外部表现是:忘记时间,甚至忘记周遭的人事物。

心流是追求不来的。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人说:“我从来不用心流”,我好像不认识这个词了。心流你用不了,也追求不来,它是一种你专注于当前手底下的工作时出现的状态。

我私以为,心流其实每个人都不陌生。如果心流这个词让你感觉陌生,我们不如换成专注,或沉浸。不用想的很高大上。

比如看书时,完全沉浸在书里,完全忽略了周遭,一抬头一下午都已经过去了。尤其是看小说,每个看小说的人肯定都经历过这种浑然忘我的状态。

我常常说,看书和写代码是两种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活动。

我特别幸运,工作是写代码。所以每每专注工作时,进入心流状态,结束后都感觉很畅快。我很幸运,能经常体验心流带来的工作幸福感。

从我的观察来看,我身边的同事也经常进入这种状态。如果你身边也有程序员,那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有时候叫他们他们根本没有反应?不管有没有戴耳机,他们处于沉浸状态时,就已经注意不到周遭了。有时候你叫他们好几声,他们听见了,应了你的话,但是眼睛依然没有离开屏幕,手也没有停。这时候他们根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注意力留在外面,心神依然留在写的程序里。

只要进入专注状态,不高效是不可能的。就算手没有在写,脑子也在一刻不停地思考。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时,「效率」也没有可谈的余地,因为这就是最高效的状态。就好像你已经在水里了,再谈跳水姿势就已经没得谈了。

所以执行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那就是专注去做。

那,有人说,我有时候状态不好,总是提不起劲工作,或者心情不好思绪杂乱,无法专注呢?

守住底线

是的,要说工作中唯一的问题,那就是:不想做。就好像跑步无法站到跑道上,那就跑不成。

身体状态不好,或者情绪状态的影响,或者一个需求总是想不出解决方案,这些全都让人无法下手。不动手就无法有所谓的专注。

我的处理方法是:那就休息,调整一下状态。给自己一个间断的时间。

这时候就需要「守住底线」。

什么意思呢?

比如当前挑选的工作包,规划时间是1天,开始时间是从今天早上开始算。那么我只要在今天下班的时候完成这个工作包就可以了。上午放松一下,下午更加专注往往就能踩上ddl。

而且一般公司的工期是会在自己预估的总工期上加1/3的,这样严格的外部工期大于自己规划的工期,就有空当可以留给自己处理突发状况。这样的话,自己的规划时间往后延期半天,并不对整体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而这说的是最差的情况,也就是进度落后半天。实际工作中,经常有工作包提前完成,从而「省出」时间。比如省出个半天时间,那后面遇到不顺的状况时就更加没有顾虑了,慢慢调整就是。

如果当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那么也不用赶时间,要不要继续下一个任务完全靠自己的心情。以我的经验来说,就当做提前完成任务了,这样一天结束时,感觉工作状态是专注而轻松的,更少有压力产生。而工作节奏太快,通常会影响后续的工作状态,比如大脑完全不想思考的疲惫期。而轻松工作,则会带来高效的正循环。

高效不是疲惫,不是每一分钟都要做事。

只要每一个工作包都尽力守住时间底线,进度不会落后,就可以了。

我年少时,就自己卷过自己。做得比谁都快,然后工期越来越紧,我的发条也越上越紧,最后就是不堪重负,状态很差,到了必须休假的地步。

守住底线,既能按时完成公司的工作任务,又能保持轻松工作的状态。不过慢,也不过快,才有持续工作的可能。

当我们在下班后谈效率时,我们在谈什么?

我经常讲的效率,其实更多的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我要读一本书,结果读个两三页跑去B站了,然后一晃神,夜里12点了,回忆起来也不记得自己都看了啥。

所以我平时喜欢搞所谓效率,是因为我想要业余做点什么,然后总没有行动力。所以我经常看的都是这类,养成习惯、提高行动力的相关内容。

我说我自制力差,行动力差,和工作那是完全不相关的。

我想早起,却喜欢赖床;我想下班后做点儿不那么浪费时间的,却刷着手机熬夜;我想跑步,却迈步开腿;我想学个新东西,却日复一日拖延。

这才是我所面临的问题。

所以我去看行为设计的书,看《掌控习惯》,看《福格行为模型》。我想推动自己的行动力,想养成好习惯。是因为我想在底层上改变自己。

工作只要动脑子就可以了。但人生很长,我想让自己行动力提升,从想到到做到。

这才是我一直关注的。

效率从来不是问题。

结语

不知道今天的文章解决了你对「效率」的疑惑了吗?

  • A:解决了。
  • B:看来我想看的是行动力方面的。
  • C:工种不一样无法参考

可以评论告诉我你的答案哦~

就这样,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