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发了对效率成瘾的思考,在笔记群里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看来这个问题比我想象的更普遍,我们这群热爱笔记的人,本身就是效率爱好者,在热情地投入工具的同时,每个人也会对效率这个问题产生思考。

我想越来越的多的人发现这个效率悖论:认真搞效率,也没有很效率,反倒让自己焦虑。

虽然此类反思文章网络上已经有不少,但我还是想谈谈这个话题。切入点就从群聊时抛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感受和思考开始吧~

沉迷效率内容无法自拔,事情还是做不完

Lavi:急的话其实也就做完了。就是事情还不够急

元:有点怀疑gtd就是一种智商税

我:GTD我已经放弃

元:沉迷于时间管理的假象中无法自拔。感觉是一种虚假安慰自己的手段

也许可能大概,我们用效率软件就是为了让我们看起来事情很多,我们认为:安排了就等于会做,做了就能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

现实是:除非不做这件事会影响到你的生存,不然你永远有很大的空间选择不去做。

元: “嗯 惰性才是人的本能。舒适是最终追求。放弃舒适圈总感觉这观点是反人性本末倒置的。”

所以我就想到一个问题:

Q1: 那么什么事才是我们不需要自律也能做到的?

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搞“效率”工具与方法,就可以把事情做完?这里面是否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道理呢?

很搞笑的,我对工作的项目管理,就是用纸质的笔记本,列一列清单,做完划掉,用这个简单到简陋的方法,我的项目从来不逾期。

而我个人的事项,用了各种好看的设计很好的工具,该拖延还是拖延……

简单总结下,以下两类事是不用去使用任何思维和软件工具就可以做完的:

  • 非做不可的事,不做会影响到生存,比如工作
  • 对自己来说是玩儿的事情。对你来说像是玩儿,并且能得到正反馈的事,你才能在有选择的时候,仍然选择去做。

而让我们愿意继续把一件事做下去,正反馈也很重要。有了正反馈,一开始不怎么感兴趣的事情,很有可能越做越有趣,越做越好。

对于无法自律这个问题,群友 鱼干 提到了:“考虑一下人生角色,你要做什么样的人。对应做什么样的事。 ”

没错,真正能改变我们的,是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这就要从人生目标出发了。这是个好角度,因为它让我们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

Q2:为什么我们想要更有效率?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想要充实的,不后悔的人生。

我们不是想做更多的事,不是想列更长的待办清单,而是我们想要过上理想的人生。

这个理想的、更好的自己,或者你所对标的「那个女孩」、「那个男孩」,他们在你的眼中做到的事情,你都想去做到、拥有,我们以此去让自己更靠近理想中的形象。

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一旦你的todo是因为别人的价值观,很大可能就不会做,也根本坚持不了。

这时候,拖延也是一个过滤机制。别人的游戏,你跑了两步就不想跑了,然后发现,好像不跑也没关系。

所以如果你拖延了,不妨在责怪自己之前,问问自己:这个任务或者目标,真的是“我的”目标吗?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和我们需要的不一样。

我们想看xx本书,我们想学习英语,可是要达到那个真正的目标,那个理想的人生,我们真正需要做什么?你的待办,到底是不是能够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的事项呢?

Q3: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

还是回到了人生意义和目标这个话题上来,所谓的效率是个伪命题,我们需要的是一条能够通往人生长期目标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需要做的事,才是“高效”。

那些待办列表,你真的非做不可吗?

自我消耗

解决了宏观的目标问题,我们来看看微观,人生是由每一个时刻组成的,我们都有过强迫性的刷手机、强迫性的熬夜的经历,正是这种内耗,让我们没有做让自己认可自己的事,时间也没有了,事情也没做,还要责怪自己。大多数人的焦虑来源于此。

元:“天天想着不熬夜 早睡早起 第二天才能精力集中干活。”

元:“然而一会儿就打回原形 第二天继续摸鱼注水 晚上继续刷来刷去熬夜,早上依然起不来。”

我们之所以挣扎,可能是由于我们觉得,此时此刻有更好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的人虽然在这一刻,可是我们的心却不在。

要是你打个游戏,就开开心心的打,不judge自己,也许这件事没什么效能,可是也不会带来负面影响,你还获得了开心,开心这种情绪不也是一种价值么?

反倒是,越认为不应该打游戏,就越觉得匮乏,每次打游戏反而会沉迷其中,然后结束了,又责怪自己。以此循环,让游戏变得更加吸引人。

总结

1、搞清楚自己的真实目标。

确定你要做的是自己确实需要的,而非仅仅是想要的。

如果你给自己列下了学习英语的目标,最好清楚你想要用英语做什么。如果你列下了多看经典书的目标,最好清楚你到底想要在哪个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并且是内心真的想要。

目标并不是不可以借鉴,借鉴来的目标,你可以像体验英雄皮肤一样体验一下,喜欢并且适合,再留下。

2、用最低限度的工具

能用一张清单列完任务的,就不用2张;能用2张清单管理的任务,就不用更复杂的系统;能在日历直接管理的,就不用搞时间线。用当下任务的复杂程度,选择最低限度的管理方式。如果你不是做自媒体那种事情类型多且杂且随时可能增加任务的情况,大概率你是用不到GTD的。

管理小型项目,甚至纸质笔记就可以完成。项目模块拆解,步骤细分,大致安排日期,每日追踪进度,划掉已完成的任务和模块,调整第二天的进度。用这个方法,我的工作项目从未逾期。

3、接纳,活在当下

人生不止有目标。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生太过珍贵,珍贵到怎么活都会留有遗憾。”

不如趁现在,沉迷沿途风光,沉迷青春飞扬,沉迷好友在侧,沉迷家人的温暖,沉迷于美,沉迷于感动,沉迷于热爱的偏爱的。美好不会常有,当下不会再来。

我们应该只做真正重要的事,然后享受生活。

4 、正反馈

有反馈,才能继续做下去。做的时候就能获得愉悦的反馈是一种,做完以后有成就感是一种。这个反馈也可以是获得别人或自己的尊重。

有了正反馈,一开始不怎么感兴趣的事情,很有可能越做越有趣,越做越好。

5 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做一件事的阻力是不一样的。环境有心理暗示的力量。这个环境可以是物理环境,也可以是社交环境。

比如我在聊天群里,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学习,我就很容易想到我还有本书可以继续读,当我看到大家在讨论笔记,我就去打开了obsidian(笔记软件),一旦坐在了书桌前,面前打开了记录了知识点的笔记,就想要继续补充面前的知识线,于是打开书看书就很自然了。

延伸:效率内容也有好处

效率内容对我的一点意外好处:

我是三分钟热度,就是努力一段时间后就颓了,很长时间就顺其自然(我不是爱学习的类型)

然后我又很沉迷效率类书籍,当我看到效率类书籍,就会很想看,对效率信息很饥渴,然后看完了我就会打鸡血奋进两天。

你知道行为是有惯性的,人一旦启动起来,开始做事情,继续做下去就很自然了。

效率类书籍对我来说,就像一点兴奋剂,在我懒惰的时候,点燃激情。就像一个低启动,看书又不用费力气,心理上就没有抗拒,然后效率类书看完之后,就感觉很想冲一冲,这个时候就忘记自己不想费力气了。

群友 Lavi 说:“折腾ob的好处就是学到了一些知识,ob的一些技能是通用的。”

不错,我们在折腾工具的过程中,就是去思考和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不管是一个技能还是一个思维。

但效率工具也只是甜点,让我们通往重要的事情的路上,更有意思。切不可只吃甜点,忘记正餐哦!

End

理清了这些思路,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对以前自己知道的内容的一次思考、串联与梳理罢了。

对“效率”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带来行为上的改变。但往往很多改变就是从认知开始的。

从现在开始,把效率工具当做调节生活的娱乐,让我们在做事时更加有趣(以及更好看),把重点放在那些我们想长期去做的事情上。

从现在开始,放弃追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