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接纳承诺疗法到底是什么,我好像明白了。

初见不识君

几个月之前,有人推荐给我2本临床心理学的书,一本是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另一本就是《接纳承诺疗法(ACT)》。

act|250

接纳承诺疗法,这个名字让我很好奇,这里疗法的治疗内容是什么?要做出承诺吗?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打开这本书,第一章却劝退我了。并不开宗明义的写法,还有比喻,让我摸不着头脑,密密麻麻的字,全然陌生的专业名词,联想都找不到头绪。于是这本蓝色的书,被束之高阁。

似是故人来

今天闲来无事,想着翻两页打发时间,于是不带任何期待地翻开上次书签的位置,遇到看不太懂的地方也不求甚解,继续往下读,不去思考段落会怎样为了一个主题服务。忽然间,我看到了什么东西,一些第一次看我不能确认的东西。

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语言,语言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却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接纳承诺疗法的观点是:人类特有的,具有自我反思性的语言和思维,放大了人类的痛苦。

正如伊甸园的故事中,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果,有了认知能力,开始有羞耻感,这个事件同时也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世代受苦的开端。人类有了认知和语言之后,也开始有了评判性知识,不只是对外界,对自己也时时刻刻在用语言评判。语言和认知能力或许也是人类痛苦的起源。

看到书中讲到我们时时刻刻内在的对话、无止境的自省、脑海中喋喋不休自我对话的声音,我豁然开朗。这时,再看到书封面的副标题:“正念改变之道”,虽然现在说我知道ACT是什么了还为时尚早,可它也并不是全然陌生的东西了。

科学还是灵性?

ACT的目的是把人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直接体验生活,不加评判的活在当下。

  • 认知解离:有意识地察觉思维的发生。
  • 接纳:接纳想法和感受,不回避痛苦,不去试图操纵。感受只是感受,想法只是想法,只在当下的情境中拥抱这一刻。

很奇妙的是,这和我在做的灵性功课异曲同工。

我一直很喜欢看灵性成长方面的书,如《活在当下》、《臣服实验》、《对生命说是》,我一直以为这些灵性方面的书,它们登不上大雅之堂,和科学并不能名正言顺的结合。但现在居然在ACT里面看到同样的思想,让我感觉很惊奇。

尤其是近一年看的《臣服实验》,里面作者详细讲了我们脑海中的那个喋喋不休的声音,以及作者通过冥想去识别那个声音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自我。那个喋喋不休的声音总是在恐惧和担忧,它让我们不是在后悔过去就是在担忧未来,让我们不能活在当下。

臣服实验和ACT都是让我们脱离这个声音,勇敢的体验当下。

勇敢是指,我们必须放手,放开总是想掌控局面的手,让当下发生,完完全全的活在当下,体验当下的快乐和痛苦。情绪来了,承认它、体验它,情绪走了就自然的放手。总是顺着生命进入此刻,连贯的此刻。

题外话:悟道看缘分

今天这件事不仅让我觉得知识的互通很神奇,其中的机缘巧合也意味深长,让我止不住琢磨。

看来做知识的功课和做心灵的功课一样,要领悟都需要一些时机。

十年之前看《活在当下》,反复的看,也没能在心上领悟活在当下的意味。后来接触了正念冥想(一样看的书),试着冥想了几次,试着在冥想时清空杂念,也没能体会到正念的好处和技巧。直到近一年,看《臣服实验》,由于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与恐惧同在而放手的体验,所以真正练习了一段时间“臣服于生命,接过生命抛过来的球”,这次体会到了那种感觉。无法言传、无法描述,可能只有像作者一样通过讲故事才能说出来的那种感觉。

如今又在 ACT里看到正念,不可谓不巧。更巧的是看第一次ACT时痛苦的阅读体验和这次的阅读体验的对比。不得不说机缘巧合。